心理健康
首页 >  德育广角 > 心理健康
记忆的产生效应实验
阅读次数:2588    发布时间:2015-12-30    发表人:管理员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能够说出一个词的时候,比单纯看这个单词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有时还会有一种“打开书什么都会知道,合上书什么都不知道”的困惑。那么,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1978年加拿大心理学研究者斯拉麦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这一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为被试在产生条件(自己说出某个单词)下比被动地看这个单词的回忆效果要好,这便是记忆的产生效应实验。

斯拉麦克等人通过这些实验研究证明了产生效应不受回忆任务、单词规则、测试中的呈现方式、测试信息是否呈现、被试设计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而且在记忆的过程中的“做中学”,是促进记忆主体更投入、更努力的结果。“做中学”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从实践角度证明了产生效应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够了解和掌握记忆的产生效应,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它,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复习时常常出现的困惑。

比如在复习文科科目时,学生明明已经学会的东西,不知道为何再忆时就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应该会的不会,严重的影响到了学习效果。这一难题可以通过记忆的产生效应来解决,可以模仿产生的条件,如使用口头表述的复习方法就非常有效。复习时,先将重点问题归纳起来,然后合上书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用口语加以讲述。之后再翻开书本对照,看哪些讲错了、漏讲了。如此反复几遍,则印象很深,记得很牢。复习功课时,如果只是默想,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跳跃,即当接触到某一问题时,觉得大体都知道,于是一晃而过,实际上有的细节掌握得并不牢固。口述则不然,非要一字一句地说出来才行,这就避免了思维过程中的“偷懒”现象;加上自己一边说,一边听,形成信息反馈,自然就能加深记忆。口述还能提高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在考试中虽然明白,但因阐述不清而丢分的情况常常发生,而经常进行口述,遣词、用句、归纳、分析、举例以及逻辑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会逐渐提高。

复习数理化知识等,不仅可以用口述的方法来帮助记公式、定理,同时还可以很好地解释数理化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有不少学生学数学喜欢“看题”,即把书上或别人做的题完整地看一遍,而不愿自己独立地尝试一下。这样学数学的结果必然是看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己做的时候一下就懵。做题和看题的差别其实就是“产生条件”与“阅读条件”的差异,看的时候,只是简单地重复,类似实验中通过阅读单词来记忆的学习方式。而在“产生条件”下,在看了别人做的题目后,要求能够自己重新写出解题的过程,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在重新写出来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在看题过程中没有理解的问题,从而促进其思考。可见,简单的记忆产生术也会给自然科学的学习带来好处。